受访专家:南方医科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 肖蓉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欧阳云霜
(相关资料图)
7月11日入伏了,然而全国大范围高温早已来袭,中央气象台频频发布高温预警,多省局地达40℃以上。极端高温不仅让人身体难受,还会增加暴力行为。近日,《美国医学会杂志·精神病学》刊登的一篇文章称,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高温使家暴变得更频繁。
来自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团队对印度、尼泊尔和巴基斯坦三国近20万名女性展开调查,以探究气温与“亲密伴侣间暴力”发生的关联性。结果发现,年均气温每升高1℃,伴侣间暴力行为发生的几率就会增加4.49%。相比情感暴力,气温升高对女性遭受身体暴力和性暴力的影响更大。
此前气象心理学家对天气和反社会行为关系的诸多研究就发现,高温会提升人们愤怒和敌对情绪、降低个体自控力、增高对风险的容忍度,导致“出口”、出手伤人的暴力行为增加。例如2017年一项对美国芝加哥市近5年犯罪与气温数据相关性分析的研究就报道,气温每升高1℃,枪击案、殴打等人身伤害案就会增加一起;最热的7月是各种犯罪发生率最高的一个月;另外有研究称,气温越高,警方接到扰乱社会治安行为相关的求救电话越多;天气越热,人们在网上表达愤怒的情绪越强;夏天出现“路怒症”的情况也更频繁……
南方医科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肖蓉告诉“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高温是暴力事件的明确风险因素之一。炎热一方面会导致血压上升,使人们对压力、愤怒的感知力升高,对负面变得更敏感;另一方面,高温下大脑中血清素、多巴胺等“快乐激素”的分泌水平降低,情绪更为消极,注意力、控制力受损,这些都增加了冲动性和攻击性,容易发生失控行为。
高温导致家暴增加还与酷暑中人们减少了户外活动、更多地待在家里有关。因家庭、婚恋关系中接触多、矛盾多、隐匿性、监管少等原因,“亲密伴侣暴力”本身就是最常见的暴力形式,全球近1/3的女性一生中会遭到伴侣身体或性暴力。高温下,减少出门的伴侣有更多相处时间,起冲突的几率增加,家暴可能更为频繁和严重。这对男尊女卑思想严重的地区影响更深。比如上述研究中,印度气温每上升1℃,针对女性的暴力行为发生率就会增加8%,低收入和农村家庭增幅最大。
另外,炎热的夏天或可导致睡眠缺乏、酒精摄入增加,理性被抑制,也会触发更多暴力行为。
除了温度高对心理的影响外,气象心理学还证实,湿度、日照、空气污染等也会对个人情绪、认知和行为产生负面影响。心理科学进展杂志《气象对人类心理与行为的影响》一文总结:
阴雨连绵易郁闷。尤其是夏天,当湿度达到80%~100%时,人体汗液很难排出,出汗后又很难蒸发,容易变得烦躁、疲倦和厌食,很难提起精神来。湿热天气里大家变得没活力就很好理解了。
光照减少变自私。研究发现,晴天时,人们更愿意向他人提供帮助,言行也更和善;而在多云天,人们拾金不昧的行为减少,也不爱伸出援手,容易在人际上起矛盾。
污染严重不幸福。无论短期或长期暴露在空气污染中,焦虑、压力、抑郁等负面情绪都会增加。2006年的一项研究发现,不论收入多少,空气污染都显著降低人们的主观幸福感;一项韩国研究发现,PM10、二氧化氮和臭氧三种空气污染物让居民快乐和满意程度下降,甚至增加了患抑郁、诱发自杀的风险。
可以明确的是,天气会影响心情。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论文研究者呼吁实施有效的气候缓解和适应政策,加强保护弱势者权利的法律和政策,以减轻气候变化对暴力事件的影响。对于个人来说,我们也不能被恶劣天气牵着鼻子走,尤其是面对还要绵延一个月的高温,要学会给情绪“解暑”。肖蓉建议:1.采用降温疗法,制造局部适宜环境,气温在11℃~25℃时,最易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定,尽量待在有空调的地方,或洗冷水澡、适当摄入冰水等来降低体温;2.亲近喜爱的、远离厌恶的,比如听喜欢的音乐、做让自己高兴的事等来增加积极感受,尽量避免接触可能会触发焦躁、愤怒的人和事,减少怨恨与敌对;3.培养“静心”的能力,高温不可抗,但如果心情不浮躁,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些事情上,如深呼吸时的一呼一吸,或练习冥想,思绪被完全占据,外界的影响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能被忽略掉,怒火就不容易一点就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