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1、“孺子”,古代指小孩子,不分性别都称孺子,尤其是指幼儿。“孺子牛”一词最早出自《左传·哀公六年》,其中记载的一则故事:齐景公有个小儿子名叫荼,齐景公非常溺爱他。有一次,齐景公和荼在一起嬉戏,齐景公作为一国之君竟然口里衔根绳子,扮着牛的样子,让小儿子骑着、牵着玩花样。不料,小儿子一不小心跌倒,把齐景公的牙齿拉折了。齐景公临死前遗命立荼为国君。景公死后,荼继承了王位。但是陈僖子要立公子阳生,并在齐国大臣田乞协助下阳生弑君篡位,将荼流放后害死。在拥立新主的时候,齐景公的大臣鲍牧对陈僖子说:“汝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而背之也!”意思是你忘了君王给荼做孺子牛的时侯折断牙齿的事了吗?今天你违背了先王的遗命啊!
2、 从这个典故来看,那时“孺子牛”的原意是表示父母对子女的过分疼爱。按此理解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意思并非是为“大众”无私奉献,而是宽泛地指“后辈”,对后辈“甘为孺子牛”。但后人的揣测分析越来越多,渐渐将“孺子牛”精神升华和拓展,如郭沫若在《孺子牛的质变》里,提到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一引钱季重作的柱帖:“酒酣或化庄生蝶,饭饱甘为孺子牛。”指出“但这一典故,一落到鲁迅的手里,却完全变了质。在这里,真正是腐朽出神奇了。”(1962年1月16日《人民日报》)。于是“孺子牛”逐渐用来比喻心甘情愿为人民大众服务,无私奉献的人。
本文到此讲解完毕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