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为(中国传媒大学)
7月30日西藏日喀则,一名游客发视频称,他在日喀则市江孜县349国道旁看远处的风景时,遭到一名男子阻止,其自称工作人员,说这里是景区要收费。7月31日,江孜县文化和旅游局在“云端珠峰”公众号就此事发文致歉。文章称:经核查,该问题属实,卡若拉冰川景区确实存在工作人员违规干扰G349国道过往车辆停泊、阻挠行人景区外拍照的问题。(8月1日 九派新闻)
(资料图)
国道观景被收费?看似荒诞的事件其实早有端倪,类似的情况屡见不鲜:今年5月,有网友拍下黄河壶口瀑布景区沿线被砌上围墙的视频,相关内容引发网友质疑;有旅游博主发布视频称,位于云南省迪庆州德钦县梅里雪山国家公园金沙江大湾观景台附近的214国道旁,修建着围墙,游客无法在公路边欣赏景观,只能交门票后前往景区修建的观景平台游览;七月,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九龙瀑布群附近的公路上,设置了两米多高的围墙……对于此类事件,网友纷纷表示不满,谴责景区“吃相太难看”。
砌墙围栏挡景、国道付费观景等行为,于法无据,于理不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第九条规定:旅游者有权自主选择旅游产品和服务,有权拒绝旅游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视频中景区工作人员要求游客购买景区门票才能停车观看风景的行为,属于强制消费,违反了相关的法律法规。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经批准的风景名胜区规划不得擅自修改,如果因现实需要要进行修改的,需要报原审批机关的批准。景区的门票收入及景区范围的规划设计应服务于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并体现对于资源的合理利用。青海湖环湖三百余里的铁丝网引起舆论关注,铁丝网虽阻碍了游客亲水游玩,但其根本目的实为防止牲畜乱走和车辆碾压破坏草场、促进草原植被恢复,对当地生态环境保护起到关键作用,围湖设栏的做法在经官方解释后也得到了游客的理解和认可。而观之黄河壶口瀑布等景区,借维护安全、疏导交通之名,行强制消费、诱导消费之实。由于游客享受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切实权益受到侵害,即便“防窥墙”确实为“安全墙”,这一说法也难让人接受。
重门票而轻服务的做法,于情亦不通。人们对于一座城市的认知,往往是通过旅游得到的。旅游是一个地方的名片,旅游业的质量对地方形象的塑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过度的商业化严重影响了游客观光游览的体验感,不合理、强制性的收费无疑会招致反感与不满,营利至上、缺乏人情的做法对景区口碑和地方形象有损无益。
在砌墙挡景等事件被曝光后,迫于舆论的压力,多地景区陆续将围墙拆除。然而,遮挡视线的围墙虽被拆除,门票经济的观念之墙却仍未倒下。许多景区依旧囿于高价门票、捆绑消费的落后旅游发展模式,墨守园中园、票中票的盈利旧法,对景区的经营仍停留在对于景色风光的简单消费上。
固守门票思维,指望“圈地收钱”,是旅游部门管理懒政的体现。一味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最终只会“坐吃山空”“竭泽而渔”。高额门票可以带来短期的经济收益,却无法持续获客、长期获益。高价门票增加了游客的旅游负担,长此以往将造成客源市场萎缩,而以门票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旅游景区,只能通过提高票价维持运营,由此将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规划鼓励制定实施旅游景区门票减免、淡季免费开放、演出票打折等补助政策。值得关注的是,积极尝试门票减免,成功摆脱门票依赖实现“去门票化”的案例也不在少数。如杭州西湖免收门票后大受好评,收益不降反升;江西滕王阁、湖南岳阳楼等景点推出“背诗文,免门票”的创新免票方式,既弘扬了传统文化,也为游客带来了精神层面的享受……随着特种兵打卡式旅行热度的消散和City Walk一类松弛式出行的兴起和风靡,当代游客重视体验的旅行倾向也逐渐凸显,相较于高价观景,人们更愿意将金钱投入到吃、住、娱、购等服务类项目上,因此,景区破除单一门票经济,发展多元经济势在必行。
景区经营者和管理者应当树立全域旅游思想和可持续发展观,摒弃传统的经营思路,站在全域旅游的角度,延伸吃、住、行、游、购、娱旅游产业链,结合当地特色开发多样化旅游消费产品,拓宽盈利渠道,这不仅能够弥补免票带来的损失,还能优化游客体验,提升口碑,打造良好的地方名片。
莫让风景区变成“封景区”,勿使观景台成为“关景台”。旅游业不应走“靠山吃山”“坐吃山空”的短视之路,而须走多元发展的可持续道路。对山光水色不必“藏着掖着”,而应以人为本,还景于民,开门迎客才能聚人气,全域发展才能获好评。